其实完全可以反过来打沈伯洋自己的脸,因为沈伯洋目前也在对台湾人民进行"认知作战",他并不是在提醒各位,她只是用最单纯的模式,叫做危言耸听。
我自己除了工作之外,本身最喜欢研究犯罪心理学跟变态心理学,今天我要让大家了解沈伯洋的烂伎俩,用一般的认知偏差来合理化一些行为,并且用渲染的方式来洗脑台湾社会。
大家要先思考一些问题,政治是什么?政治人物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台湾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些政治工作者要的是什么?为何你们不会成为政治工作者?
大家先思考好这些问题,心理没有答案也没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你工作环境上,你的主管、领导,都有"权力"掌握你的底薪跟奖金,但是为何那个主管不是你?讲到这里,大家内心应该会跳出一个东西叫做「阶级」,回到现实,各位觉得台湾总统跟一般社会大众的差别在哪?
答案就是阶级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直接打脸沈伯洋所谓的认知作战,无论你身在何处,「阶级」跟「权力」总是成正比的,今天你是共产党员,只要你是基层党员,你一样没有什么权力,那么你就跟遑论认知作战,很简单,因为大家不会想要听「阶级低」的政治工作者,而相对于「阶级高」的政治工作者,为何人性总是会无条件的选择去相信?
答案是权力
我们可以从斯德哥尔摩症的例子来去做基本判断我是否讲的是有道理的,斯德哥尔摩症(Stockholm Syndrome)是指被绑架或受困的人对绑架者产生情感依赖或好感的心理现象。这种反常的情感反应通常出现在长时间被监禁、控制或虐待的人身上,尽管施暴者对他们造成伤害,受害者却会开始感到对施暴者的同情、理解,甚至支持。
台湾的居民同意了被赖清德总统控制,而中国的居民同意了被习近平主席控制,请问这两者的差别在哪?
答案是没差别
也就是说,今天无论是台湾的老百姓,亦或是中国的老百姓,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掌控,那么也就是说两边的老百姓最后会演变成一种情境: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通常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语言、历史等元素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通常是自愿和积极的,它让个体在社会和文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团体的共同目标或利益贡献力量。民族认同感是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和认知,它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群体的团结力。
而往往民族认同感走向极端时会演变成民粹,如今看看两边关系,「小粉红」「绿青蛙」这种极端贬义族群隐射词汇,都反映了一件事,双方都正在对自己国内进行认知作战,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亦或是民主进步党。
民粹主义与斯德哥尔摩症的关系较为间接。在某些情况下,民粹主义可能在社会的不满情绪中获得支持,尤其是在经济、社会不公和政治不满的背景下。在这些情况下,民粹主义者可能会鼓励民众对现有政治体系和精英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形成某种“对抗”的认同感。例如台湾民众党的支持者目前正是这种氛围。
什么是认知作战?
认知作战,表面上是指利用信息操控和心理战术来影响大众的思维和决策。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所谓“认知作战”本身也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操控——它是否是被某些权力机构用来引导你的注意力,制造对特定势力的恐惧感,以合理化自身行为的一种手段?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当你听到“认知作战”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不会立即联想到“敌对势力”正在操控你?如果是,你的思维是否已经受到了某种框架设定的影响?当一个概念被不断强化,我们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建立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如果你深信不疑,你可能已经陷入了一种“认知闭环”(Cognitive Loop),即任何反对这个观点的信息都会被你自动排除。
很多人都在带风向,为什么我需要特别认识认知作战?
如果认知作战真的无处不在,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不是在另一个更大的“作战”框架下思考?如果你对信息的筛选是由某些特定的媒体、社交平台或意见领袖所决定的,那么你是否已经被某种“更高层次的认知作战”所影响?换句话说,你是否只是换了一个操控者?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人类的心理有一种“群体认同偏差”(Ingroup Bias),当我们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时,我们会产生安全感,并愿意去维护这种认同。你是否曾因为某些观点在社群中流行,而下意识地去认同它?如果你不曾怀疑过自己所接受的信息,那你如何能确定自己并未被操控?
常见的认知作战方式有哪些?
在认知作战的讨论中,我们通常会列出各种信息操控手法,比如假新闻、舆论引导、情绪煽动、数据操纵等等。但有没有可能,这些所谓的“作战手法”本身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操控?比如,当政府或媒体不断告诉你“认知作战无所不在”,你的大脑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敏感和多疑?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做“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意思是我们总能看到别人的偏见,却很难察觉自己的偏见。当你读到这些认知作战手法时,你是否已经开始下意识地把它们对号入座,并认为某些势力正在用这些手法对付你?但如果这些“势力”并不存在,而你已经因此产生了偏执的心理状态呢?
什么是协同性造假行为?
所谓“协同性造假行为”通常指的是多个账号、群体或媒体共同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使其看起来更真实、更具影响力。但有没有可能,我们所认为的“协同性造假”,其实是某些势力用来打压异见的工具?换句话说,如果一种声音被集体标记为“假消息”,那么它是否真的假,还是它只是被视为“不正确的声音”?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信息环境中的“共识”并不一定等于事实。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效应”(Group Polarization)告诉我们,当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被灌输某种立场时,他们的观点会越来越极端,并更难接受相反的事实。当你看到“协同性造假”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把它联想到某个敌对势力,还是你会思考自己所处的舆论环境是否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
什么是协同性造假行为?
所谓“协同性造假行为”通常指的是多个账号、群体或媒体共同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使其看起来更真实、更具影响力。但有没有可能,我们所认为的“协同性造假”,其实是某些势力用来打压异见的工具?换句话说,如果一种声音被集体标记为“假消息”,那么它是否真的假,还是它只是被视为“不正确的声音”?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信息环境中的“共识”并不一定等于事实。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极化效应”(Group Polarization)告诉我们,当人们在特定环境中被灌输某种立场时,他们的观点会越来越极端,并更难接受相反的事实。当你看到“协同性造假”这个词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把它联想到某个敌对势力,还是你会思考自己所处的舆论环境是否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
认知作战为什么会成功?哪些人容易受到影响?
如果认知作战真的成功影响了许多人,那它是否说明人类的思维本身就容易被操控?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又如何能确定自己不是受害者?或者换个角度思考,所谓“认知作战”是否是一种心理投射——即某些人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而其他人都被“洗脑”了?换位思考与心理分析:
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告诉我们,认知能力较低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而真正了解问题的人则可能更怀疑自己的立场。你是否曾经觉得自己比别人更清醒、更能看透真相?如果是,这种想法是否可能也是某种“认知作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