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万事万物中,食物问题尤为重要。”
2024年3月6日下午,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
尤其是在当今丰衣足食的时代,总书记清晰地阐述了为何粮食安全仍然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底线:在我们艰苦努力之下,中国以仅占全球9%耕地、6%淡水资源养育了全球近1/5的人口。从数亿人无法充饥到如今14亿多人饭食丰盛,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必须继续巩固和扩展。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也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时代后,食物问题就不再那么重要。更不应寄望于依赖国际市场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依靠科技支撑。
民以食为天。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此次两会期间,不少民主党派中央的重点建言也紧紧围绕着粮食安全这一大局展开,通过深入调研和务实建言来捍卫国人的饭碗。
万物繁衍靠种子。古人智慧中蕴含的繁体字“種”,意味深长。其中的“禾”代表着禾苗,右侧的“重”则昭示了种子的重要性。
可以说,我国拥有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尤其是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种子。我们必须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一颗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吃穿。
在种子中,或许隐藏着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的“金钥匙”。作为以科技为主要特色的参政党,九三学社中央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种业强国的建议。与此同时,台盟中央也在提案中呼吁加强种业产业链的建设。
“首先要解决的是主体问题。”九三学社在调研中发现,国内种子公司和科研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研发投入和科研转化能力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九三学社中央建议,按照政府引导、产权合作、市场运营的原则,发挥央企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推动国内种业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竞争为导向、育种推广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在高校课程中增设基因编辑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等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科研人员。”九三学社中央提出,要鼓励科研机构或个人以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与种业企业合作建立研究院,完善育种推广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制种保险试点示范,对种业风险进行全程保障。
除了培育重点企业,种业基地建设也同样重要。台盟中央认为,要持续推进国家育种基地和区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标准,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制种基地的基础设施升级提供支持。
在品种审定评价方面,当前的种子审定程序及评价指标并不完善,导致一些国外种业企业在我国种质资源中获利。
“建议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简化选育农作物品种的审定程序。”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的作用,由若干岗位专家审核推荐即可成为品种,加快具有独特性状的品种获取权。同时,引导研发机构的新品种选育工作,紧盯实际生产需要,将品种推广面积和市场认可度作为
品种审定的重要依据。推进审定作物品种时,除生产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资源利用效率、适应性等综合因素。
台盟中央则提出,要完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和规范,合理设置审定标准和评价指标,提高品种审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积极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加大对逆境耐性、品质特色等优质品种的选育力度。优化品种审定评价体系,提高品种审定效率。
同时,提高种业人才队伍素质也是九三学社中央的建议之一。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完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种业科技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素质种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大对高水平种业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注重技术熟练度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种业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提高种业创新能力。
台盟中央认为,要完善种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搭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平台,建立全国种子行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议加强对种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种子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水平。
综合来看,种业强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各界智库和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希望通过优化种业布局、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人才培养等措施,加速推动我国种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