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习近平 vs 民营企业家的微妙关系

发表于 : 17 3月 2025 07:18
goodreput01
在2018-2021年,中国政府对民营资本的打压达到顶峰,具体表现如下:
马云因批评监管,被迫退出阿里,蚂蚁金服上市计划被叫停,集团被拆分整改。
滴滴出行赴美上市被强制下架,最终国有资本接管部分业务。
教培行业(如新东方、好未来)被“一刀切”清零,导致数百万人失业。

这反映出习近平在那几年对资本的态度:
民营企业不能凌驾于党的权力之上。
资本必须“听党话”,为国家服务,而不能追求纯粹的市场化扩张。
要加强国企在关键行业的主导地位(如金融、科技、能源)。

然而,2024年的中国经济处于失速状态:
GDP增长放缓,制造业指数低迷,房地产持续萎缩。
青年失业率高企,民众消费力下降,通缩风险加剧。
外资撤离,中国面临“去风险化”趋势,资金流入减少。
这使得习近平必须重新找回民营企业的活力,因为国企的效率低、创新力不足,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是阿里、腾讯、华为、美团、拼多多这些民企。

习近平为何要重新拉拢民企?
经济压力:国进民退导致市场活力下降

过去几年,国企占比增加,但国企的利润率、创新能力都远不及民企。
2023年中国A股表现惨淡,很多企业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社会信心极低。
资本市场危机:没有民营企业,外资更不会进来

近期,中国推出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刺激政策,希望提振投资信心。
但外资更看重的是市场的自由度和法治环境,如果政府仍然动不动整顿企业,谁敢长期投资?
科技竞争压力:需要企业家助力发展“硬科技”

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政府也意识到,真正能挑战美国科技霸权的,还是华为、阿里、字节跳动这些企业。
过去几年打压民企,反而导致中国的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产业受到冲击。
如果不放开企业的手脚,中国的科技进步可能会停滞。

习近平与民营企业家的互动:现实 vs. 理想


现实:是“救市”还是“长期转向”?
这次会面更像是“寻求帮助”,但不是政策根本性转变。

习近平仍然希望民营企业“听党话”,但又不得不依赖他们的市场能力。
政府不会真正放松对资本的控制,企业的自由度仍然有限。
企业家可能会“表态支持”,但私下仍然保守经营。

这次与会的企业家,包括马云、雷军、宁德时代的曾毓群等,都会“支持政府政策”,但他们不会再像2010年代那样激进扩张,而是更倾向于稳健运营。
资本对政策的不信任仍然存在,很多企业家会选择分散投资(如在东南亚布局)。
国进民退的趋势不会立刻逆转。

政府不会放弃对关键行业的掌控,例如金融、教育、数据产业等,民企仍会受到监管限制。
这次会面后,可能会有一些象征性的“放松”措施,比如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稍微松绑,但不会全面回归自由市场模式。

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


目前,习近平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矛盾但不得不合作”的阶段。
✅ 可能的政策调整方向:
互联网行业监管适度放松,鼓励“科技+实业”发展。

过去几年,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美团)受到的打压非常严重。
未来,政府可能会鼓励这些企业更多参与“国家发展”,比如数字人民币、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新能源等方向,而非纯商业化的金融创新(如蚂蚁金服)。
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投资信心。

近期政府推行了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鼓励国资入市等措施,试图拉抬A股市场。
但如果没有真正的市场自由度,股市的长期前景仍然堪忧。
部分产业会有“政策红利”,但全面自由化仍遥远。

例如,新能源汽车、光伏、AI领域,政府可能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但仍会保持强有力的管控。
数据、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仍然会是“高压监管区”,不会给资本过多自由。

习近平“拉拢”民营企业家,但不会给他们真正的自由


从这次会面来看,习近平并不是要全面恢复市场自由,而是想让企业家在党的框架下“重新发挥作用”。

经济形势越差,政府就越需要民营企业家的力量,但政府不会真正放开市场,只会在控制之下进行“有限度的松绑”。
资本家们不会天真地相信市场会恢复完全自由,他们可能会在国内配合政府,但同时分散投资,降低单一政策风险。
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企业家,而是“政治控制压制了市场的活力”。
习近平现在需要企业家,但不代表他会给他们真正的自由。 未来,企业可能会在政策框架内求生存,但想要重现**“阿里、腾讯、滴滴、新东方”这些企业曾经的辉煌自由发展**,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