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中国经济未来怎么走?国内社会氛围是如何?

发表于 : 15 3月 2025 13:37
goodreput01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中国、美国、欧洲及俄罗斯之间的博弈尤为激烈。特别是在美元霸权、全球贸易、金融稳定性等方面,各国的政策和应对策略都在不断调整。本分析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美债抛售、欧洲立场、俄罗斯影响力以及全球金融体系重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并得出以下关键结论:

中国政府当前最担心的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经济与社会动荡。 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政府赤字加剧,中国正通过加强党内控制和社会管控来维持稳定。

中国正在逐步削弱对美元的依赖,但不会彻底去美元化。 通过金砖国家联盟、增持黄金、减少美债持仓,中国在建立美元之外的经济网络,同时利用香港作为金融缓冲区。

欧洲在中美之间采取两头下注策略,但长期来看更可能向中国和俄罗斯倾斜。 经济上依赖中国市场,但政治上仍受美国影响。如果美国继续削弱欧洲经济,欧盟可能逐步调整战略立场。

俄罗斯不会成为全球霸主,但会重新成为欧洲的重要战略力量。 俄乌冲突加剧欧洲的能源与安全焦虑,未来可能出现"法德试图缓和对俄关系,而英国和东欧国家继续亲美"的局面。

美元霸权将逐步削弱,但不会立即崩溃,全球金融体系可能进入"美元+人民币并存"的状态。 未来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取代美元。

如果美联储和华尔街资本制造金融危机,特朗普可能通过关税政策反击,迫使企业回流美国,并通过金融手段将通胀压力转嫁全球。

中国的最终目标不是彻底摧毁美元,而是建立一个美元无法完全掌控的经济体系。 这将是一场长期的耐力战,而不是直接对抗。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看,要是放松管控,资金流失更快,社会不稳 → 经济更糟。
要是加强管控,虽然短期稳住,但长远看外资还是会跑 → 经济结构恶化。

所以,中国其实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它选择宁可牺牲经济增长,也要确保政权稳定。你会发现现在中国没有像2008年那样大搞基建刺激经济,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大水漫灌已经撑不住了,只能先维稳,把烂账慢慢消化。

那么,欧洲的关键点是什么? 安全 vs 经济。
他们怕俄罗斯,但又不能完全靠美国。
他们需要市场,但又不想太依赖中国。

所以,欧洲才会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现在的态势是:
德国、法国更偏向经济利益,愿意跟中国合作;
东欧国家、北欧更怕俄罗斯,所以更靠近美国;
英国则是跟着美国走,因为它在金融上要依靠美联储。

这就造成一个很微妙的局面,如果中国愿意疏远俄罗斯,欧洲可能愿意更靠近中国,但代价就是中国必须放弃俄罗斯的便宜能源,增加从中东、非洲甚至欧洲的能源进口,这对经济是个压力。

如果你从贸易角度看,中国跟欧洲的联系还是很深的,特别是电动车、芯片、工业设备这些领域。欧洲不想被美国“经济殖民”,但也不想被中国“经济绑架”,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跟美国政治上站队,但经济上还是想两边拿好处。

特朗普的孤立主义 VS. 金砖国家的机会
特朗普如果真的搞孤立主义,那可能正好给金砖国家一个大机会。问题在于,特朗普的孤立主义不是“完全不理世界”,而是用经济手段逼迫别人让步。

他不会真的断掉欧洲贸易,而是会提高筹码,逼欧洲选边站。比如加关税、减少军事保护,逼欧洲买美国产品。
他不会真的退出全球市场,而是要确保美国拿最大利益。比如,他可能不会直接制裁金砖国家,但会用“金融制裁+美元武器化”来削弱他们的影响力。

所以,金砖国家如果要利用这个机会,就必须做到:
  1. 加快去美元化,减少被美国金融系统控制(比如用人民币、卢布、金砖货币结算)
  2. 强化内部贸易和投资,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比如更多“一带一路”项目,深化非洲、南美市场)
  3. 稳住能源供应,确保不被美国掐住命脉(特别是沙特、伊朗这些国家的合作很关键)
但问题是,金砖国家内部也不是完全团结的,比如印度跟中国就有矛盾,巴西和南非对去美元化的态度也没那么激进。

所以,我的判断是:
如果特朗普继续搞经济霸凌,金砖国家确实有机会扩大影响力,但前提是他们能解决内部矛盾,并且找到稳定的金融体系替代方案。否则,金砖国家只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盟,根本无法真正挑战美元体系。
各位怎么看?你们觉得金砖国家有可能真的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联盟,挑战美元霸权吗?

两极化的未来:美元区 vs 非美元区
首先我得先谈谈CIPS跟SPFS。

SPFS(金融信息传输系统)
  • 背景:由俄罗斯中央银行于2014年开始开发,旨在应对可能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的风险。
  • 功能:提供金融信息传输服务,支持国内外银行之间的支付和结算。
  • 现状:截至2019年,SPFS已成为俄罗斯国内重要的支付清算系统,支持多种货币的清算。
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
  • 背景:由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推出,旨在促进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和国际化。
  • 功能:提供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服务,类似于美国的CHIPS系统。
  • 现状:CIPS业务实际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e-CNY 的关键时间节点‌
2014年:央行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究‌。
2019年:在深圳、苏州等5地开展首批试点‌。
2023年:累计交易金额突破7万亿元,覆盖生活缴费、交通出行等场景‌。
2025年3月:预付费消费卡“元管家”接入逾1300家商户,解决传统预付资金挪用问题‌。
截至2025年3月,数字人民币试点覆盖全国90%地级市,累计开立个人钱包8.2亿个,商户端渗透率达67%‌
‌领域‌‌典型案例‌‌技术赋能‌
‌金融投资‌汇添富基金支持数字人民币申购/赎回基金,提升支付效率‌“支付即结算”缩短资金到账周期‌
‌民生消费‌北京石景山区试点数字人民币车险缴费‌智能合约自动触发理赔流程‌
‌跨境支付‌上海公共交通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实时汇率转换降低汇兑成本‌
目前来看,金砖国家(BRICS)、上海合作组织(SCO)、东盟(ASEAN)都在寻求更独立的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试图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虽然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战略目标,但有几个共同点:
  1. 去美元化趋势:这些组织正在尝试本币结算,减少美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主导地位。
  2. 能源和贸易合作:越来越多的能源交易(如石油、天然气)开始以人民币、卢布、印度卢比等结算。
  3. 建立独立的支付体系:CIPS、SPFS、印度的UPI等支付系统正逐步替代SWIFT。
  4. 黄金储备增加:金砖国家和俄罗斯等国正在囤积黄金,可能为未来的区域货币体系做准备。
上海合作组织(SCO):能源和安全合作为主
现状
SCO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中亚国家等,主要以安全、反恐和经济合作为重点。
俄罗斯和伊朗等国在SCO框架下大力推动非美元结算,甚至建立能源交易所。
未来可能性
由于成员国多为能源出口国,SCO有可能成为一个“能源结算去美元化联盟”,推动人民币、卢布或黄金结算石油和天然气。
但SCO本身是一个较松散的组织,在金融领域的整合度低于金砖国家。

东盟(ASEAN):寻找中间路线
现状
东盟(包括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经济快速发展,但对美国、中国都依赖较深。
部分东盟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支持本币结算,但美元仍是主要贸易货币。
未来可能性
东盟可能采取“多元结算模式”,即美元、人民币、日元、欧元并行使用,而不会完全放弃美元。
如果金砖国家推出区域性数字货币或新的储备货币,东盟部分成员国可能会参与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