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让人感到突然,但现在看来,这背后的目的是要对抗西方舆论中的“中国见顶论”。中国当局认为,这种言论是西方舆论故意抹黑中国、贬低中国的做法,是美国在经济特别是科技方面围堵中国时,在舆论上对中国发动的攻击,属于美国对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对过去几十年西方不断散布的“中国崩溃论”的最新变种。
既然中国当局认为西方要对中国进行认知战、信心战,那么中国当然不能让步,因此外界看到,中国也开始了舆论反击的行动,官方媒体和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和接受采访,驳斥“见顶论”的说法,甚至习近平本人也做出表态。他最近在接见美国商界和战略界学者时表示,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中国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在这场舆论战中,中国学者和媒体的辩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理由:中国拥有国际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传统产业具备充足的产能和强大的竞争力,同时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在积极推进,再加上中国有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王文指出,中国实体经济在多个领域超越了美国,尽管房地产正在经历阵痛,但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三化”经济正在快速成长。林毅夫更是乐观地预测,2035年前,中国还有8%的增长潜力,每年可以实现5-6%的增长;从2036年到2050年,应该还有6%的增长潜力,最终实现3-4%的增长。到2049年,中国人均GDP就可达到美国一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每年都能达到3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以及对其发展的看法因人而异。然而,要全面评估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则需要将其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观察,以免陷入片面局部观察的误区。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指出官方媒体和学者对“中国见顶论”的理解可能存在有意或无意的曲解。所谓“见顶”,并不意味着中国会立即崩溃,而是可能在某一时期达到巅峰后逐渐下降。以日本为例,被称为“失去的30年”,在失去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后,仍然保持了20多年的排名,然后又在第三大经济体地位上停留了15年。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即使达到巅峰,仍然可以保持第二的位置几十年。因此,这与官方所称的“中国崩溃论”本质上并不相同,尽管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成分。
对于中国而言,未来的大趋势有三个需要注意的方面。
首先,中国面临的是一个不友好的地缘政治环境,特别是美国未来十几年可能仍将围堵中国,科技脱钩难以避免,世界可能会出现两种全球化格局。这意味着中国不再能享受过去40年的全球化红利。虽然中国经济崛起得益于西方的资本、市场和技术,但现在这些来自西方的资源正在减少,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没有了西方技术的支持,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将难以与西方竞争。因此,所谓的“新三化”经济在长期内可能难以实现与美国的竞争。
其次,财富分配和人口结构问题将长期制约中国的内需和消费,而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关系到其长期稳定增长。中国政府过去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达到天花板,新基建的投资空间也有限,而消费受到财富分配不均的影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过去中国的消费增长主要来自于中产阶级,但这一阶层也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剧的压力,无法维持消费需求。因此,中国经济的内需增长可能受到限制。
最后,中国政治体制对公众对未来的信心造成了打击。当社会大多数精英群体对政治体制和统治者失去信任时,社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将受到严重影响,投资和消费动能将受到制约。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政治体制可能面临进一步压缩的局面。因此,在社会预期悲观的情况下,要激发投资、消费和发展的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以上三点构成了中国发展的长期困境。尽管中国经济可能还会保持中低增长几年,但从历史和大趋势来看,中国的前景是否光明还是见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