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葬礼

这个板是为了挖掘自己而创立的板块,如果感到心理迷惘、心灵探索、认为自己人生快要活不下去,都可以到这里来看看,必定对你有一些帮助
回复
goodreput01
帖子: 763
注册时间: 16 2月 2024 20:22

教宗方济各葬礼

帖子 goodreput01 »

教宗方济各的葬礼体现了他在位期间强调的谦卑、包容与关怀弱势群体的精神,同时保留了天主教会的传统庄重仪式。这一事件不仅是宗教盛事,也是全球关注的外交与文化大事,数以百万计的人通过现场和转播表达了敬意与悼念。

项目详情
日期与时间2025年4月26日 上午10点(当地时间)
地点梵蒂冈圣彼得广场
主持人枢机团团长乔瓦尼·巴蒂斯塔·雷
出席人数数十万,约170国代表团(含50位国家元首、11位在位君主)
遗体瞻仰4月23日-25日,约25万人前往圣彼得大教堂
安葬地点罗马圣母大殿
安保2500+警察,1500士兵,禁飞区
转播平台NBC、Peacock、ABC News、Disney+、Hulu
重要嘉宾唐纳德·特朗普、威廉王子、世界各国领导人
哀悼期Novemdiales(九天弥撒与祈祷)

葬礼流程与仪式

教宗方济各的遗体于4月23日从圣玛尔塔之家小堂移至圣彼得大教堂,供公众瞻仰。

葬礼弥撒包括《宗徒大事录》、《圣保禄致腓立比人书》和《若望福音》的朗读,祷告以多种语言进行。

西斯廷教堂合唱团为仪式演唱圣乐,​在教宗方济各的葬礼仪式上,合唱团演唱的乐曲以简朴、古老的风格为主,主要采用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体现了教宗一贯的谦逊精神和对传统的尊重。​尽管圣伯多禄大殿的宏伟和全球政要的出席为仪式增添了庄严氛围,但音乐部分保持了克制和肃穆的格调。


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
由西斯廷礼拜堂合唱团(Sistine Chapel Choir)演唱,贯穿整个仪式,强调教会千年传统的延续。


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圣乐
仪式中穿插了简短而感人的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圣乐片段,可能出自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之手,尽管在仪式手册中未注明具体曲目。


《In paradisum》这首传统的拉丁安魂曲圣咏在仪式结束时演唱,祈愿天使引领教宗的灵魂进入天堂。


圣咏选段
在将灵柩从圣玛尔大门送入地下墓穴的过程中,合唱团演唱了多首圣咏,包括:
  • 《以色列出埃及记》(In exitu Israel de Ægypto)
  • 《开启正义之门》(Aperite mihi portas justitiæ)
  • 《我将前往上主的祭坛》(Quoniam transibam in locum tabernaculi)
弥撒以“最后致敬”(Ultima commendatio)和“告别礼”(Valedictio)结束,随后进入为期九天的哀悼期(novemdiales)。


弥撒结束后,教宗方济各的灵柩--一口简朴的木质和锌质棺材,体现其简朴遗愿--被送往罗马圣母大殿安葬,成为自1903年以来首位不葬于梵蒂冈的教宗。

安葬仪式有40位来自边缘群体的代表参加,体现了方济各教宗对包容与关怀弱势群体的承诺。

Novemdiales(拉丁文,意为“九日”)是天主教会在教宗逝世后举行的传统哀悼期,历时九天。在这九天里,梵蒂冈每天都会举行特别弥撒和祈祷仪式,由枢机团主导,悼念教宗一生的贡献,并为教会的未来祈祷。这一传统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象征着对教宗的敬意与信仰传承。期间的弥撒内容也会特别强调教宗生前推动的议题,如社会正义、关怀弱势群体等

Novemdiales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中世纪天主教会传统,其核心脉络如下:
中世纪传统:Novemdiales(拉丁语“九日”)作为教宗逝世后的九日哀悼期,与天主教会“炼灵祈祷”传统紧密相关。这九日象征信徒为教宗灵魂代祷的周期,祈求其安息并与基督合一。

礼仪功能:每日弥撒回顾教宗生前的牧职精神,强化教会对其遗志的传承。例如,方济各的Novemdiales弥撒特别强调环保、社会正义等其生前推动的议题。


社会关怀理念的普世共鸣
边缘群体代表参与:40位贫困、难民等弱势群体代表出席安葬仪式,体现其“穷人的教宗”定位。

议题倡导延续:葬礼弥撒强调移民权利、气候正义等方济各核心主张,樞機團團長雷在悼词中重申“教会应是所有人的家”。

木质锌棺与无装饰墓碑:方济各选择一口内衬锌的简朴木棺,墓碑仅刻拉丁文名“Franciscus”,摒弃传统教宗的三重棺与华丽墓室设计,呼应其“贫穷教会”理念。

非传统安葬地:打破百年惯例,选择罗马圣母大殿而非梵蒂冈圣彼得大殿,因他常在此为移民祈祷,体现对边缘群体的精神归属。

祈祷语言包容性:葬礼使用阿拉伯语、中文等六种语言,强调跨文化对话,尤其关注常被忽视的群体。


天主教起源

在最初的基督教时代,也就是公元1世纪,当时耶稣的门徒们开始在各地传教。彼得,被认为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按照传统,他后来到了罗马,在那里传教并殉道。正因为如此,罗马教会被视为拥有一种特别的权威:它是由彼得亲自建立的。彼得也被认为是第一任罗马主教,也就是最早意义上的教宗。

一开始,所谓的“教宗”并没有像今天那样显赫的政治地位。他只是罗马地方教会的领袖,跟其他地方的主教,比如安提约基亚、亚历山大港的主教,在地位上差不多。不过,由于罗马是当时帝国的首都,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慢慢地,罗马主教的影响力自然比其他地方更大。教会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罗马主教是众教会中的“首席”。

进入中世纪以后,特别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之后,整个西欧陷入了极大的混乱。这个时候,罗马教宗开始扮演一种非常特别的角色——不仅是信仰的领袖,还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秩序守护者。许多蛮族国王皈依基督教,都是通过与教宗建立联系来巩固自己合法性的。到了8世纪,教宗更是与法兰克国王合作,加冕了查理大帝,奠定了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这种宗教与政治的联盟,让教宗成为了整个欧洲极具权力的人物。

慢慢地,教宗的权威达到了巅峰,比如在中世纪的教宗英诺森三世时代,教宗甚至能废立国王,号召十字军远征。但这种强势也引发了不少冲突,比如教宗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就爆发了“叙任权斗争”,争执到底是皇帝还是教宗有权任命主教。

到了14世纪,一段时间里教宗甚至搬到了法国亚维农(被称为“教宗的巴比伦之囚”),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分裂,后来经过一连串努力才把教廷搬回了罗马。

时间来到16世纪,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大量欧洲北部国家脱离了罗马教宗的领导,形成了新教(也就是今天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会等)。这对教宗的权威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教宗也通过召开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进行了天主教内部的改革与自我重塑。

进入近现代,特别是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期间,教宗失去了对中部意大利大片领地(教宗国)的统治,最终退守到了如今的梵蒂冈城。为了保障教宗的独立性,1929年,意大利和教廷签署了《拉特朗条约》,正式确立了梵蒂冈城国的独立地位。从此,教宗成为一个微型国家的元首,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全球天主教徒精神领袖的角色。

到了20世纪后半叶,像若望二十三世、若望保禄二世这样的教宗推动了教会的巨大开放,比如召开了划时代的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推动教会对现代世界的适应,包括允许用各地方语言而非统一拉丁文举行弥撒,强调宗教自由,对其他宗教持更开放的态度。

今天的教宗,比如方济各,继续扮演着宗教领袖的角色,同时也非常关注世界性议题:贫穷、气候变化、难民问题、和平倡导。他的教宗职务已经从中世纪那种政治霸权角色,转变成了一个全球道德声音的象征。


关键历史节点
时间事件
30-33年五旬节教会诞生于耶路撒冷
64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基督徒,伯多禄与保禄在罗马殉道
313年《米兰敕令》结束迫害,教会合法化
38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天主教与东正教分立

天主教起源于耶稣与其宗徒建立的初期教会,经罗马帝国的合法化与中世纪神学发展,形成以教宗为中心的普世体系。其历史融合了犹太传统、希腊哲学与罗马法制,构成西方文明的核心支柱之一。


梵蒂冈起源

「梵蒂冈」一词为拉丁语“Vaticinia”意为“占卜之地”,源于古罗马时期该地的占卜活动,原为罗马城西北的沼泽区,尼禄皇帝(1世纪)将其改造为花园与竞技场,后成为早期基督徒殉道地。

圣彼得殉道:传统认为耶稣门徒圣彼得(伯多禄)于64-67年间在梵蒂冈山殉道并葬于此,君士坦丁大教堂: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圣彼得墓地上建大教堂,奠定宗教核心地位。

丕平献土(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将罗马及周边土地赠予教宗,成立政教合一的教宗国,领土覆盖意大利中部。

中世纪扩张:教宗国通过“伪造文件”(如《君士坦丁赠礼》)强化对世俗权力的主张,成为欧洲重要政治实体。

领土丧失: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导致教宗国领土萎缩,至1870年仅剩罗马城。

梵蒂冈之囚(1870-1929):意大利军队占领罗马,教宗退居梵蒂冈宫,拒绝承认意大利王国,禁止信徒参与意大利政治。

《拉特兰条约》(1929年):教廷与意大利签订条约,确立梵蒂冈城国为独立主权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

治理模式:以教宗为元首的选举君主制,枢机团选举产生教宗,无任期限制。
喜好专注研读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探索人性道德底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