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執政一周年:從空話治國到失能開局
发表于 : 25 6月 2025 15:04
文/極右翼份子
2024年總統大選落幕後,賴清德在52%選票的加持下,風風光光進入總統府,成為民進黨史上第三位總統。然後呢?在這「萬眾期盼」的100天內,台灣人民等到的不是政通人和,也不是破局重整,而是令人失望的空轉與政治算計。若說蔡英文政府的後期已陷入倦怠,賴清德則是從第一天起,就散發出「毫無方向感」的施政風格。
1. 只會講話、不會做事:空洞治國的最佳代表
賴清德是一位習慣用演講與標語治國的政治人物。從「信賴台灣」、「團結十講」,到每週的臉書貼文,賴總統幾乎每次露面都在講理念、談價值,卻鮮少見到具體政策內容或行動時程。
當立法院僵局導致法案卡關,他沒有端出調解或談判方案,只是不斷重複「尊重憲政體制」與「團結共識」。這種風格,與其說是總統,不如說是空轉政府的發言人。
2. 民意極化下,他選擇只聽一邊
在野黨席次超過半數,立法院全面翻盤,這是民眾對執政黨提出的警告。但賴清德對此無動於衷,反而選擇與在野全面對抗。當立院改革法案如期通過,他不僅不認真協商,反而煽動支持者包圍國會、上街抗爭,甚至冷眼看待衝突升級與警察受傷。
對於批評他的聲音,他不是聆聽,而是抹紅;不是修正,而是標籤化為「破壞團結」、「親中勢力」。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作為總統,必須服務的是全體人民,不只是綠營支持者。
3. 領導無方向,國政無掌舵
在內政上,他未提出任何重大轉型改革。房價依舊高漲、電價持續調漲、年輕人買不起房、老年人領不到好照護,賴政府至今無任何清晰方案。能源政策矛盾(說非核卻又缺電),財政紀律鬆散(大撒幣補助),加上缺乏制度重整,令人憂心未來四年是否只是蔡政府的「無能延長賽」。
在兩岸與外交上,他則一味高調反中,拒絕對話,不斷強調備戰與軍事演習,但台灣在國際間的實質地位並無任何突破。連最基本的邦交穩定與區域合作都看不到成果。戰略不清,卻語氣強硬,是國安還是國賠?
4. 民主外皮,威權內核
賴清德表面溫文儒雅,但他對待異己的態度越來越像蔡政府末期的翻版——不容批評、動輒出征。對新聞媒體,他偏好親綠媒體,迴避刁鑽提問;對在野監督,他動輒貼標籤「違憲」、「不團結」;對抗爭民眾,他冷處理、漠視呼聲。
這樣的總統,嘴上說「民主團結」,實際上是在收窄公共對話空間,擴大國家機器對異見的威懾。
結語:一個無能且傲慢的總統,才是台灣最大風險
賴清德的問題不是「才剛上任就來不及表現」,而是「一開始就毫無方向,也沒想表現」。他不像初學者,更像一位誤把空話當施政、誤把鬥爭當治理的政客。面對真正的問題,他選擇演講;面對人民的焦慮,他選擇無視。
如果台灣的未來要交給這樣一位總統,那麼我們真正需要團結的,不是什麼價值或標語,而是對抗一個失能政府的決心。
2024年總統大選落幕後,賴清德在52%選票的加持下,風風光光進入總統府,成為民進黨史上第三位總統。然後呢?在這「萬眾期盼」的100天內,台灣人民等到的不是政通人和,也不是破局重整,而是令人失望的空轉與政治算計。若說蔡英文政府的後期已陷入倦怠,賴清德則是從第一天起,就散發出「毫無方向感」的施政風格。
1. 只會講話、不會做事:空洞治國的最佳代表
賴清德是一位習慣用演講與標語治國的政治人物。從「信賴台灣」、「團結十講」,到每週的臉書貼文,賴總統幾乎每次露面都在講理念、談價值,卻鮮少見到具體政策內容或行動時程。
當立法院僵局導致法案卡關,他沒有端出調解或談判方案,只是不斷重複「尊重憲政體制」與「團結共識」。這種風格,與其說是總統,不如說是空轉政府的發言人。
2. 民意極化下,他選擇只聽一邊
在野黨席次超過半數,立法院全面翻盤,這是民眾對執政黨提出的警告。但賴清德對此無動於衷,反而選擇與在野全面對抗。當立院改革法案如期通過,他不僅不認真協商,反而煽動支持者包圍國會、上街抗爭,甚至冷眼看待衝突升級與警察受傷。
對於批評他的聲音,他不是聆聽,而是抹紅;不是修正,而是標籤化為「破壞團結」、「親中勢力」。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作為總統,必須服務的是全體人民,不只是綠營支持者。
3. 領導無方向,國政無掌舵
在內政上,他未提出任何重大轉型改革。房價依舊高漲、電價持續調漲、年輕人買不起房、老年人領不到好照護,賴政府至今無任何清晰方案。能源政策矛盾(說非核卻又缺電),財政紀律鬆散(大撒幣補助),加上缺乏制度重整,令人憂心未來四年是否只是蔡政府的「無能延長賽」。
在兩岸與外交上,他則一味高調反中,拒絕對話,不斷強調備戰與軍事演習,但台灣在國際間的實質地位並無任何突破。連最基本的邦交穩定與區域合作都看不到成果。戰略不清,卻語氣強硬,是國安還是國賠?
4. 民主外皮,威權內核
賴清德表面溫文儒雅,但他對待異己的態度越來越像蔡政府末期的翻版——不容批評、動輒出征。對新聞媒體,他偏好親綠媒體,迴避刁鑽提問;對在野監督,他動輒貼標籤「違憲」、「不團結」;對抗爭民眾,他冷處理、漠視呼聲。
這樣的總統,嘴上說「民主團結」,實際上是在收窄公共對話空間,擴大國家機器對異見的威懾。
結語:一個無能且傲慢的總統,才是台灣最大風險
賴清德的問題不是「才剛上任就來不及表現」,而是「一開始就毫無方向,也沒想表現」。他不像初學者,更像一位誤把空話當施政、誤把鬥爭當治理的政客。面對真正的問題,他選擇演講;面對人民的焦慮,他選擇無視。
如果台灣的未來要交給這樣一位總統,那麼我們真正需要團結的,不是什麼價值或標語,而是對抗一個失能政府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