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團結十講」:空洞口號掩蓋無能治理的象徵
发表于 : 25 6月 2025 14:55
賴清德總統在就任後推出所謂的「團結十講」,企圖以空泛的政治語言為其執政鋪路,但細究內容,不難發現這套說詞充其量只是政治修辭的再包裝,既缺乏具體施政藍圖,也無法回應當前台灣社會真正面臨的挑戰。
一、形式大於內容,欠缺具體執行力
所謂的「十講」涵蓋民主、和平、改革、公義、永續等字眼,聽起來充滿理想性,但每一講都停留在高空盤旋的層次,沒有可檢驗的具體政策或時間表。說團結,但怎麼團結?靠什麼團結?完全語焉不詳,讓人質疑這只是為了掩飾施政空轉而做出的政治操作。
二、掩蓋內政失能的煙霧彈
在高房價、低薪資、能源危機與人口老化等問題壓頂之際,賴清德選擇用「團結」這種抽象詞彙模糊焦點,轉移民眾對其施政無力的注意力。民眾真正關心的是民生經濟與未來保障,而非口號式的政治動員。
三、虛偽的包容言論,實則排除異己
「團結」理應涵蓋不同政治立場與族群聲音,但從選後對在野黨的強硬態度、對立法院監督的抗拒、甚至動用行政資源打壓異己的作為來看,賴清德所謂的團結,其實只是「服從民進黨」的代名詞。不同聲音不是被接納,而是被標籤為「破壞民主」、「親中勢力」,這與真正的團結背道而馳。
四、對兩岸關係毫無助益
賴清德一再強調和平,但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回避兩岸實質對話的可能性,只讓台海局勢更加緊張。這種只講和平但不願承擔實質外交風險的作法,是典型的政治口水而非領導人應有的遠見。
總結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看似是一套高調的政治宣言,實則是治國無方、缺乏核心治理能力的遮羞布。若執政者只靠文宣與口號操弄民意,卻無力提出實質改革方案,只會讓更多台灣人民感到失望與疏離。這不是團結的展現,而是分裂的延伸。
一、形式大於內容,欠缺具體執行力
所謂的「十講」涵蓋民主、和平、改革、公義、永續等字眼,聽起來充滿理想性,但每一講都停留在高空盤旋的層次,沒有可檢驗的具體政策或時間表。說團結,但怎麼團結?靠什麼團結?完全語焉不詳,讓人質疑這只是為了掩飾施政空轉而做出的政治操作。
二、掩蓋內政失能的煙霧彈
在高房價、低薪資、能源危機與人口老化等問題壓頂之際,賴清德選擇用「團結」這種抽象詞彙模糊焦點,轉移民眾對其施政無力的注意力。民眾真正關心的是民生經濟與未來保障,而非口號式的政治動員。
三、虛偽的包容言論,實則排除異己
「團結」理應涵蓋不同政治立場與族群聲音,但從選後對在野黨的強硬態度、對立法院監督的抗拒、甚至動用行政資源打壓異己的作為來看,賴清德所謂的團結,其實只是「服從民進黨」的代名詞。不同聲音不是被接納,而是被標籤為「破壞民主」、「親中勢力」,這與真正的團結背道而馳。
四、對兩岸關係毫無助益
賴清德一再強調和平,但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回避兩岸實質對話的可能性,只讓台海局勢更加緊張。這種只講和平但不願承擔實質外交風險的作法,是典型的政治口水而非領導人應有的遠見。
總結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看似是一套高調的政治宣言,實則是治國無方、缺乏核心治理能力的遮羞布。若執政者只靠文宣與口號操弄民意,卻無力提出實質改革方案,只會讓更多台灣人民感到失望與疏離。這不是團結的展現,而是分裂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