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背景下,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一站式防災包」「災難應變盒」,從幾百元的入門版本,到上千元設計型商品,包裝精緻、理念清晰,甚至結合社會設計與品牌價值。以《防災必 BEAR 盒》為代表的這類產品,正是這波「設計導向防災商品」的典型。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件事: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還是只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準備好了?
這類防災商品的最大優點,是降低門檻。它幫助那些從未思考過災難準備的消費者,第一次接觸這個議題。而漂亮的設計、溫柔的文案、完整的社群操作,則進一步讓這件事不再「冰冷嚴肅」,而變得親近、可親、甚至「有點可愛」。
但反過來說,它也帶來了一種假象——讓人以為「買了,就安心了」。
事實上,這類盒子多半只涵蓋災難應變的一小段場景(如:剛發生地震後的 6 小時內),卻不包含更長時間的避難、飲水保存、家庭協調計畫、訊息取得能力(如收音機)、或個人特殊需求(慢性病藥物、寵物飼料等)。
原因有三:
包裝精美,視覺帶來錯覺
當一個盒子設計得像 Apple 的產品,乾淨、有系統、有說明手冊,我們很容易「相信它已經幫我想好了一切」。
產品敘事強大,情緒感動蓋過理性盤算
很多品牌在文案中訴諸家庭、守護、未來等價值,讓人購買時抱著一種「為家人準備」的正義感,進而忽略實際內容的功能性是否真的到位。
多數人不懂怎麼自己組裝
防災這件事其實很個人化,要根據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成員來客製內容。設計型盒子雖然是「通用包」,但其實無法涵蓋個別需求,卻因為「省事」而大受歡迎。
一個好的防災包,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模組化分類(照明、飲水、醫療、求生信號…)
易於取用與搬運(輕量、防水、有肩背系統)
可長期保存的物資與食品(非短效期耗材)
考慮個人與家庭特性(嬰幼兒、長者、藥物等)
定期檢視與補充機制
換句話說,一個人自己的備災包,應該長得不像商品,而像是一個反映你生活狀況的延伸物。
買防災包,不只是買東西,更是你在災難中選擇成為誰的過程。
是自救者?
是保護家人的人?
是協助他人的人?
還是完全仰賴別人援助的人?
《防災必 BEAR 盒》這類產品的存在,應該當作一個起點,一個提醒我們「開始想這件事」的契機,而不是終點。
從 BEAR 盒這類商品獲得「備災概念」,但不要只靠它。
先從自己的生活場景出發,列出三日內會需要的東西。
將家中原有物品與新增物資結合,而不是一次購齊全新品。
「買一盒」是一時的消費行為,「備災」是長期的責任與自我教育。
防災包不該是被動接受的商品,而是主動設計的生活系統。當災難來臨時,真正能救你的人,不是那個紙盒,而是你過去為自己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