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蓝海: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人形技术共振

回复
goodreput01
帖子: 789
注册时间: 16 2月 2024 20:22

中国车企竞逐“人形机器人”新蓝海: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人形技术共振

帖子 goodreput01 »

小米、蔚来、小鹏等一众中国车企,正将目光投向一个看似“跨界”的新赛道——人形机器人。从汽车智能化到机器人智能进化,它们究竟凭借什么进入这个领域?人形机器人又为何成为资本与技术的新风口?

一、新战场:车企密集入局人形机器人
2024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在中国已初具规模,达到27.6亿元人民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该领域将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级别市场。这不仅是一场科技创新的竞赛,更是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举动。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5家车企以及华为、地平线等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进入该赛道,包括:

小米:发布CyberOne机器人;

小鹏汽车:推出Iron机器人并已在工厂上岗;

蔚来:组建团队探索机器狗项目;

奇瑞:与AI公司Aimoga合作推出Mornine;

广汽集团:发布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oMate;

比亚迪、长安、吉利、理想汽车等企业也已布局。

在国际上,特斯拉、宝马、奔驰、本田、丰田、现代等老牌车企也在加快机器人开发进程。

二、技术同源:车与“人形”的融合基因
车企造机器人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水到渠成。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在多个核心模块上存在深度技术同源性:

自动驾驶中的感知、路径规划、控制算法;

车载人机交互中的语音识别、智能应答系统;

新能源汽车平台的电控、电驱、电池管理系统等。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指出,车载的世界模型、蒸馏算法、强化学习系统,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中,大幅度缩短开发周期。

此外,车企已有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体系、自动化制造流程和成熟供应链管理能力,使其更容易将机器人“做成产品”,而非仅止步于原型机。

三、落地场景:“类人”机器人先从车间走进家庭
人形机器人虽然尚未全面走入家庭,但其初期落地场景正逐步显现:

工业制造场景: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已能自主避障、搬运零件,甚至递咖啡;

汽车工厂应用:广汽GoMate、小鹏Iron都已在车间中进行检测、分拣、组装等工作;

家庭护理与陪伴:小米CyberOne、奇瑞Mornine等面向家庭服务型机器人进行分阶段研发。

分析指出,车企拥有大量“工业级非结构化工位”,是未来人形机器人优先应用的重要场景,可与传统机械臂互补替代。

四、发展挑战:迈向“机器人iPhone4时刻”还需时间
尽管布局热情高涨,但行业普遍认同:人形机器人目前仍处于“L2级别”,相当于自动驾驶早期辅助阶段。

小鹏何小鹏指出:

“真正实现L3或L4能力的机器人,才是机器人行业的iPhone 4时刻。”

理想汽车CEO李想亦认为:

“如果连汽车都还没实现L4级别,谈更复杂人形机器人尚为时过早。”

这意味着从原型走向商业化普及,仍需解决感知精准度、稳定性、运动控制、功耗、材料等多项难题。

五、结语: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是冒险还是必然?
在AI+机器人成为全球科技革命关键节点的背景下,中国车企显然已经意识到,未来不仅是智能汽车的战争,更是“智能体”的全面竞合。
从“代步工具”向“类人助理”的演进,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科技跃迁。

车企能否借助技术复用、产业链整合与资本优势,率先占领“人形智能”高地,仍待市场和时间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个“iPhone时刻”的机会窗口,已然开启。
喜好专注研读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探索人性道德底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