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行业进入了一场激烈的“大比拼”,无论是价格、销售还是研发和生产,市场竞争都异常激烈。随着进入4月份,一场新一轮的车企“价格战”拉开序幕,那么当前汽车销售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近日,记者对北京和杭州地区的多家汽车门店进行了走访,发现有不少消费者前来选车。
北京消费者表示:“感觉所有品牌都在降价,尤其是一些大牌的降价力度比较大。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了。”一位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3月以来,随着优惠政策的逐步加大,销量和客流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北京长澜广汽埃安丰台体验中心的销售经理殷艳超表示:“目前,消费者最关注的还是价格问题,普遍的汽车价格都集中在10万元到15万元之间。”
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此次“价格战”席卷了各个细分市场。据不完全统计,4月份以来,已有10多个品牌陆续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除了直接降价外,还通过增加配置、分期付款、置换补贴等多种方式吸引消费者。
北京润迪集团比亚迪海洋网店的销售负责人徐军永介绍说:“去年这款车的起售价是159,800元,今年我们增加了一些配置,将起售价降到了139,800元。”
而蔚来杭州区域公司总经理樊宏银表示:“我们最近推出的全新电池租用方案,买车时不需要购买电池,可以直接享受7万元或12.8万元的车价优惠。”
与此同时,随着“价格战”的激烈展开,一些新的参与者也加入了竞争。3月28日,小米汽车推出了其首款车型,起售价为21.59万元。
数据显示,3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268.7万辆和269.4万辆,环比增长分别达到了78.4%和70.2%。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86.3万辆和88.3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28.1%和35.3%。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合伙人张旭东表示:“今年无论是改款还是全新车型上市,都有上百款车型推出,每一款车型都在为争夺消费者端而降价。降价虽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但确实是短期内最有效的方式。”
激烈的“价格战”背后,也对车企整个生产服务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汽车工厂,发现各家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方面各有“绝招”。
在北京某汽车工厂,记者看到生产、研发、测试、销售和体验等各个环节都有所布局。
据介绍,工厂目前每小时可生产40辆汽车,新车每76秒就可以下线一辆。此外,工厂还设有29个试验室的研发基地,可以缩短新车和新功能的开发周期。
另外,一些企业也在加强研发环节。汽车架构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性能和体验。一位车企负责人表示,架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除了生产和研发,一些企业还在销售端进行了“生态拓展”。例如,推出了一系列的车载拓展产品,如车载手机支架、智能双表盘、机械键盘、平板电脑等,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DIY式的汽车改装。
除了在国内市场布局外,不少汽车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开展“出海”战略。
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堆场里,数千辆汽车正在准备出口到国外。口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汽车企业对出口市场的兴趣日益增强。
宁波梅山海关副关长李骏表示:“今年1月至2月,宁波口岸共出口新能源汽车5000余辆,货值4.5亿元。相比2023年,梅山口岸新能源汽车出口车型进一步拓展,增长了20%,现已涵盖40余款品牌,既包括传统车企品牌,也增加了一些新势力品牌。”
据中国乘用车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了106.3万辆,同比增长了36%。其中,3月份的出口量达到了40.6万辆,同比增长了39%,环比增长了36%,创下了历史最高的月度出口量。
综合来看,2023年的财报显示,吉利、长城等传统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进展,营收和毛利都有所增长;而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成为了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有专家认为,汽车“价格战”虽然激烈,但更应该通过创新来寻找出路,将“价格战”变为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