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些厂家声称他们的产品可以将20块废旧手机主板安装在同一个主板机箱内,组装成一台主板机,一台主板机就可以控制20部手机。
通过不断叠加这样的设备,可以构建成千上万台手机的网络矩阵,利用这些设备可以轻松操纵游戏、增加发帖数量、进行网络投票等活动。
315晚会曝光的涉事主板机公司包括:
- 湖南云抖科技有限公司
- 云机侠(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云承未来科技有限公司
执法人员在现场封存了28台电脑主机、24部显示器、54部手机以及103箱未启封的主板机。相关证据被固定后,执法部门将进行进一步核查。目前,企业负责人失联,公安部门正在全力搜寻。
另外两家公司(云机侠、云承未来)位于深圳市。315晚会曝光后,当地执法部门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宝安、坪山等地调查涉事企业。
经过现场检查,上述两家企业涉及的设备未取得电信终端入网许可,相关行为涉嫌电信诈骗,违反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法律法规。执法人员对涉事公司的相关设备进行了查封取证,目前正在进一步核查中。
主板机
在处理央企分公司微信公众号平台时,我曾遭遇了主板机的问题,这是一个与利益密切相关的困扰。当我们通过平台推送电子券时,发现某宝居然在售卖我们严格按规则匹配的电子券,这令我大感震惊。本应由真实客户领取的电子券,竟然在某宝上悄然出售(后来通过协商下架了)。我当时感到一阵冷汗,开始担心加密机可能已被破解。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我决定下单购买电子券进行验证,并立即与开发团队合作,连夜追踪源头。结果却发现,这些电子券居然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取的。
为了深入了解,我假装对购买大额订单感兴趣,与卖家进行了交流。得知他们拥有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向多个央企平台进行“定向”爆破。而他们最核心的“技术”就是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实际上是预先编写好的脚本,在专门的手机机房内,安装在成千上万台手机上。通过远程控制,这些“机器人”能够模拟人工操作,包括注册、短信验证、登录以及领取电子券等。
随后,他们使用自己开发的平台,将这些电子券显示在他们的APP页面上,然后售卖给客户使用。
在与“机器人”周旋的过程中,我开始采取反击措施。首先,我增加了验证码机制,但事实证明,“机器人”能够迅速破解验证码,这一招失败了。
接着,我加强了身份证验证,一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后来发现,高端电子券仍然被套取。通过与券贩子的交流,我了解到他们花费大量成本购买了真实身份证信息,然后在QQ群中进行验证。
尽管这增加了难度,但特价电子券依然被成功套取。最终,我实施了增加消费记录、电子券码和用户ID绑定的措施,这一招彻底阻止了机器人的套券行为。
由于机器人注册容易,但下单却很困难,平台只支持微信支付宝支付,而这些支付方式需要绑定银行卡,验证机制相当安全。不过,业务部门对此非常不满,因为原本计划向没有消费记录的客户推送新人大礼包,但由于套券问题,只能放弃这个计划。
这些机器人之所以如此猖獗,正是依赖于特殊定制的主板机。通过315曝光这类地下黑产,对这一条寄生产业链进行清理,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能确保真正的客户得到实惠。
同程金融礼品卡
描述一下"同程金融礼品卡"的流程:消费者在信用卡上购买了价值4万块的礼品卡后,会得到一个复杂的权益包,其中包括号称价值XX元的高铁贵宾厅权益、价值XX元的洁面巾等等。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礼包标价2450元,那么礼品卡只值1700元,而会员权益优惠券标价605元,还有一个蕙优美妍牌的10包洁面巾,标价145元。然而,在同程金融App上介绍的洁面巾原价为209元,145元只是折后价。而实际上,这款洁面巾市场售价仅为30元。
这些权益实际上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但消费者之所以对这些权益感兴趣,是因为官方商城“回收”这个礼品卡。
这种套路实在太巧妙了。
许多礼品卡都是通过卡贩子来实现礼品卡套现的,通过这一过程进行周转,实现礼品卡的“金融化”。
然而,同程金融却连卡贩子这个环节都省略了,直接自己扮演了卡贩子的角色。
而当回收时,他们只支付原价的70%左右。
缺钱的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套现以解决急需,而同程金融则规避了自身放贷风险。
这个手法着实高明。
那么为什么同程金融一直自称“合规”呢?
如果没有回收这一环节,他们或许可以算得上是合规的。即使高铁贵宾厅的权益实际上并不值钱,但只要消费者自愿支付高额费用购买,最多也只是被认为是心黑的商家,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当商家允许这种礼品卡变现(相当于回收礼品卡)时,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其实是一种实质上的金融放贷行为。
根据国家规定,民间借贷的月利率不得超过2%(即10万元月最高利息为2000元),这是合法的利息,并受法律保护。而同程金融的折合利率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限制,因此肯定是非法的。
换脸视频
随着人工智能绘画和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换脸操作变得异常容易。现在,没有图像或视频能被认为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们都可能轻易被人工智能篡改。以前的换脸技术存在一些瑕疵,因此有专家建议,如果怀疑对方使用了换脸技术,可以要求其捏鼻子,但这种方法已经过时了。特别是随着InstantID等技术的普及,短短一年间,AI换脸技术不仅能够毫无“PS”痕迹地完成,而且即使在不同的角度和姿势下依然能够保持自然,即使捏鼻子也不会露馅。实现这一切几乎不需要太高的成本。我的电脑成本不到一万元(显卡为12G的3060),就能在十几秒内完成换脸图片操作。需要指出的是,图片本质上是视频的一帧,如果使用几万元的算力卡,就足以支持实时换脸操作。
与此同时,AI合成声音技术也十分成熟,早已出现了“数字孙燕姿”之类的歌手。通过远程视频联系的人很可能并非本人。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取决于情境。如果只是简单的聊天,AI换脸除了增添趣味性外,不太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涉及金钱、合同等商业行为,就必须保持警惕。当对方要求打款,并且打到了非本人账户时,基本可以认定为骗局。
如果仍然存在疑虑,为了避免误判,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再次联系亲朋好友或对方的家人进行确认,比如打电话或与对方的家人通话确认所谈论的金钱事项是否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