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发布了《网络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3年度)》,披露了该院近五年来审结的网络犯罪案件情况。其中一起窥私案例引人关注:
被告人巫某某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某品牌摄像头的用户名和密码数据库,随后将其植入自建的App中,通过指令调取数据库信息,成功入侵并控制了大量目标摄像头。据统计,巫某某控制的摄像头超过18万个,覆盖了医院、家庭、养老院、实验室等多个场所。他以“足不出户看世界”为口号,向客户收取会员费,费用从68元至688元不等,并提供实时监控画面。最终,法院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巫某某有期徒刑5年,罚金10万元,并没收其违法所得80余万元。
摄像头作为现代生活和工作中的常见设备,已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然而,摄像头存在着大量系统漏洞,访问控制不严格,容易遭到黑客入侵,加之许多视频数据缺乏加密处理,导致个人隐私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暴露。
此前已有多起案例显示,不法分子通过窃取、贩卖个人隐私进行牟利。从私家车内的行车记录仪被盗,到公共场所的摄像头被黑客入侵;从家用摄像头遭到远程控制,到用户手机摄像头被擅自打开......这些事件频频发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一些社交平台和论坛上,只需支付几百元就能观看陌生人家中的实时监控画面。种种现象不断引发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和讨论。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安全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高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避免泄露个人信息,以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同时,应学会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摄像头背后的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生活是真实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打击网络犯罪,每个人都应自觉抵制围观、维护网络秩序。利用社交软件传播淫秽视频等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通过严厉打击网络犯罪,才能让偷窥行为消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