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民主外衣下的語錄政治回魂

回复
goodreput01
帖子: 789
注册时间: 16 2月 2024 20:22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民主外衣下的語錄政治回魂

帖子 goodreput01 »

文/撰稿者:極右派份子

總統賴清德甫上任,即高調推出「團結十講」,以一連串抽象名詞如「團結民主」、「團結自由」、「團結改革」等,構築出一種政治語言體系。表面看來,這是總統試圖凝聚社會共識的政治宣言,但深入觀察後不禁令人驚覺,這一套語言操作方式,與中國毛澤東時代的「語錄政治」驚人相似。

這是台灣民主語境中的一次倒退,一次穿上華麗民主外衣的語言壟斷。

語言簡化、形式對仗,是宣傳而非政策
「團結X」的句型,十講如出一轍,節奏一致、便於朗誦,充滿儀式感。這樣的語言設計形式,並不是為了政策溝通,而是為了塑造政治信仰。類似毛語錄中「為人民服務」、「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這類標語,語意簡單、情緒動員力強,卻無法追問具體實施方式。

賴清德的「十講」同樣未附帶任何可衡量的施政方案、KPI指標,或時程規劃。這不是政策藍圖,而是政治口號。

抽象價值詞被綁架,製造政治正確壓力
毛澤東擅長將「革命」、「人民」、「鬥爭」等詞語神聖化,違背這些語言就是政治錯誤。在賴清德的版本中,「民主」、「自由」、「和平」等詞也被高度道德化,變成不容質疑的高地。批評政府,就可能被貼上「破壞團結」、「親中勢力」、「反改革」的標籤。

換句話說,「團結十講」不僅是說給支持者聽的口號,更是一種用來封鎖異見、施加語言壓力的工具。它不是在召喚真正的多元包容,而是在設定一個語言框架——在這框架之外,所有聲音都不再被認可為「正確的台灣人」。

政治語錄的虛假感,掩蓋治理的失能
真正的領導者,是以政策為人民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語言包裝現實。當下台灣面對的問題包括:高房價與低薪的惡性循環、能源政策的搖擺不定、兩岸關係的惡化、立法院與行政部門的對立、司法改革的停滯……賴清德沒有給出實質回應,反而用一篇篇語錄式演講迴避焦點。

「團結繁榮」不能解釋台灣青年為何無法翻轉階級;「團結和平」無法說服民眾相信軍事擴張與外交空轉之間有任何安全保障。這樣的口號只是麻痺社會的糖衣,掩飾治理能力的真空。

從動員群眾到控制話語,民主正逐漸失語
語錄式政治的最大危險,不在於它聽起來多麼正面,而在於它逐步削弱了民主社會最根本的價值——辯論、質疑與反對的權利。

當一個政府將所有價值概念包裝成官方語言體系,並以此作為判斷忠誠與愛國的標準,那麼我們離「只有一種正確思想」的社會就不遠了。今日是團結十講,明日是否會出現「賴語錄」?

結語:反對語錄政治,守住真正的民主多元
台灣不是威權社會,更不應回到語言控制與思想統一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政府,而不是滿口正義卻無實績的演說家。賴清德若真心主張團結,就應接納批評、回應民意、放下操控語言的慾望。

否則,「團結十講」最終只會成為歷史留下一頁嘲諷的語錄遺產。
喜好专注研读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探索人性道德底线。
回复